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教宗方濟各 2017年1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

非暴力:一種「和平」的政治風格
1. 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國領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間和社團領袖都能享有和平。我但願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享有和平;我祈求每一個人身上的天主肖像能讓我們彼此承認為神聖的恩賜,都賦予浩大的尊嚴。尤其是在有衝突的情況下,讓我們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i],使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文告是世界和平日的第50篇文告。在第一篇文告中,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非常明確地對所有人發言,而不是只對天主教徒。「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愛國主義所造成的緊張不是暴力的征服也不是壓迫,來藉此維護一個虛假的政治制度。」他警告大家,相信「國際衝突不能靠理性的方法,也就是不能靠以法律正義和公正為基礎的談判來解決只能靠威脅和屠殺的武力來解決」的危險。保祿六世引用他的前任,聖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讚揚說:「對和平的愛及認知應以真理、正義、自由與愛為基礎」[ii]。在這50年間,這段話完全沒有失去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這個時刻,我願對「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加以省思。我祈求天主幫助所有人在最內在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培養非暴力的態度。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論是個人或在團體中或是在國際事務上。當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能夠抗拒誘惑,不加報復時,他們就成為以非暴力締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動者。在地方上、在最平常的情況中,以及在國際秩序中,願非暴力成為我們的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而且更要成為各種政治行為的特徵。

破碎的世界
    2. 上一個世紀,曾受到兩次嚴重世界大戰的摧殘、核子戰爭的威脅,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衝突,而今天,令人傷感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我們不容易知道,比起過去,現今世界上暴力的程度是否更嚴重,也不知道現代的傳播方式及更大的流動性,是否令我們更覺察到暴力的存在,還是說,反而讓我們對它更習以為常了?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這種時斷時續的暴力,這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暴力,引起了很大的苦難:在各個國家及各洲的戰爭,恐怖主義、有組織的犯罪、事先難以預料的暴力攻擊、移民受到的虐待、人口販賣集團下的受害者,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這會把我們帶向何處呢?暴力能達成任何有永恒價值的目標嗎?或它只會帶我們陷入報復,以及一連串致命的戰爭衝突,到最後,只造就了少數的「軍閥」?

    暴力並非治癒這破碎世界的良方。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讓人被迫移民,並遭受巨大的痛苦,因為大量的資源被用於軍事目的,卻讓年輕人、許多困苦的家庭、年長、體弱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糟的是,它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身體的以及心靈的──即使並非所有人。

喜訊
    3. 耶穌自己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然而祂教導我們,暴力與和平交戰的實際戰場是在人的心裡;因為「惡念是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谷七21。但是基督的訊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正面的做法。祂不斷宣講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愛接納人、寬恕人。祂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敵人(參瑪五44、要把另一面臉頰也轉給他們(參瑪五39。當祂阻止別人向那位犯姦淫被捉住的婦人投擲石塊時(參若八1-11,以及在祂離世的前一天晚上,告訴伯多祿把劍放回原處時(參瑪廿六52,耶穌已經標示了一條非暴力的途徑了。祂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直到十字架前;藉著十字架,祂成為我們的和平,也終止了仇恨(參弗二14-16。凡是接受耶穌喜訊的人,就能夠承認自己內心的暴力,也就能被天主的仁慈所治癒,而成為和好的工具。用亞西西的聖方濟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以你的口宣布和平時務必確定你自己心中有更大的平安」。[iii]

    今天,要做耶穌真正的門徒,也必須接受耶穌對於非暴力的教導。正如我的前任本篤十六世所說,那教導「合乎實際因為它考量到世界上有太多暴力太多不正義因此除非有更多的愛及更多的善無法克服這情況這種『更多』來自天主[iv]。」他接著強調:「對基督徒來說,非暴力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行為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個人深信天主的愛及能力,因此能夠毫不懼怕地,只以愛和真理來對付邪惡愛自己的仇人構成了『基督徒革命』的核心」[v]。福音中,愛自己仇人(參路六27的誡命,「正可視為基督徒非暴力的大憲章它並不在於向邪惡屈服……,而在於以善勝惡(參羅十二17-21,因而打破不公義的鎖鍊」。[vi]


比暴力更強大
    4. 有時人們會認為非暴力即是順服、不參與以及消極被動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德蕾莎姆姆於1979年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就明確地傳達了她自己的積極非暴力的訊息:「我認為家庭裡不需要鎗彈,摧毀或帶來和平──聚在一起,彼此相愛,……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惡[vii]因為武力是一種假象。「當武器販子在販賣武器時那些可憐的締造和平的人,則在奉獻生命去幫助一個人,然後是另一個人,接著又是另一個人」對於這些締造和平的人來說,德蕾莎姆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是一個標記」[viii]。去年9月,我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宣布她為聖人。我讚揚她隨時樂於幫助任何一個人,「透過她對人類生命──也就是那些未出生被遺棄的生命的接納和維護……,她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天主賦予的尊嚴,她讓世上有權有勢的人聽到她的呼籲,而在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是的,那是罪行![ix]」為了回應這一點,她的使命──而她代表成千、甚至數百萬人士──就是伸出觸角,觸及那些受苦的人,以無比的奉獻精神,觸摸並包紮每一個受傷的身體,癒合每一個破碎的生命。

    以決斷和一貫的態度力行非暴力,已產生了可觀的成果。聖雄甘地汗‧阿卜杜勒‧加法爾‧汗Khan Abdul Ghaffar Khan以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對抗種族岐視的成就,世人永不會忘記。婦女更常常是非暴力的領袖,例如萊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成千的賴比瑞亞婦女,她們組織了和平祈禱及非暴力的抗議行動,最後終於能與高層和平談話,因而終止了賴比瑞亞的第二次內戰。

    我們也不能忘記,歐洲共產政權被推翻的那多事的十年。基督信仰團體不斷的祈禱和勇敢的行動,對此貢獻良多。最有影響力的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時的訓導。我的這位前任,在他1991年發表的《一百週年》通諭中,省思1989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時,強調「人民、國家和政府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只使用真理和正義為武器」,就使人民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x]。和平的政權轉移,一部分原因也在於「人民致力於非暴力,他們始終拒絕武力,同時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有效的方法為真理作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著說:「願人們學到不使用暴力而為正義奮戰無論是在國家內部或國際的紛爭裡都能把階級鬥爭摒之於門外」。[xi]

    教會在許多國家都參與以非暴力策略建立和平的行動,甚至要求最暴力的黨派齊心協力建立一種正義與持久的和平。

    為不正義和暴力的受害者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只是天主教會專有的產業,也是許多宗教的固有傳統,這些傳統認為「同情憐憫與非暴力,是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指標」[xii]。我要堅決地強調「沒有那一個宗教是暴力份子」[xiii]。暴力褻瀆上主的聖名[xiv]。讓我們不厭倦地重覆這段話:「上主的名不能用來為暴力辯護只有和平是神聖的只有和平是神聖的而戰爭卻不是[xv]

非暴力政治始於家庭
    5. 如果暴力的根源在人類心中,那麼非暴力應該首先在家庭中實行。這是我去年3月頒布的《愛的喜樂》勸諭其中所描述的喜樂。這份勸諭是教會對於婚姻和家庭經過兩年省思後的結果。家庭是不可或缺的熔爐,在這熔爐裡,夫婦、父母子女、弟兄姊妹,都學習著彼此溝通,互相關懷,在其中所產生的磨擦甚至衝突,都必須經由交談尊重關心對方仁慈和寬恕等等來化解,而不是經由武力[xvi]。愛的喜樂能夠經由家庭內流洩到世界上,照亮整個社會[xvii]。關於友愛的倫理和個人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倫理,不能建立在恐懼、暴力和封閉的心胸等等邏輯上,而是建立在責任感、尊重和真誠的交談。因此我請求解除武裝,禁止並廢除核武:核武的鎮懾力量,以及必定會造成相互毀滅的威脅,無法為這樣的倫理奠立根基[xviii]。我也以同樣急迫的心情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對婦女和兒童的虐待。

11月才結束的慈悲禧年,鼓勵了我們每一個人,洞察自己內心的深處,並讓天主的慈悲進入。慈悲禧年教導我們明白,有多少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遭到各種形式的冷漠,以及不公義和暴力對待。他們也是我們「家庭」的成員,他們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非暴力政治必須始於家庭,然後擴展到全人類大家庭。「里修聖女小德蘭邀請我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愛的途徑──不要錯過一句良言、一個微笑,以及任何一個小動作所能表達的平安和友善。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動作交織而成,能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xix]

我的邀請
    6. 透過積極非暴力來建立和平,可以補足教會持續藉著以道德準則來限制使用武力這方面的努力;教會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也有許多基督徒參與起草適當的法律,以期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耶穌的山中聖訓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真福八端(參瑪五3-10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被稱為有福善良可靠之人的肖像。耶穌告訴我們,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締造和平的人心裡潔淨的人飢渴慕義的人,都是有福的。

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和媒體主管人員的一項行動綱要和挑戰:執行相關的業務及所負的責任時,要實際應用真福八端的精神。以和平締造者的態度來建立社會、團體和企業,是一項挑戰。拒絕遺棄他人、破壞環境,或拒絕只求獲勝不計手段,那就是慈悲的表現。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甘心情願面對迎面而來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xx]在行動上要以團結做為創造歷史及在社會上建立友誼的一種方式。積極非暴力,可以向大家證明,團結合一確實比衝突更有力量,也更能產生效果。世界上萬物彼此都是相關連的[xxi]。分歧差異當然會造成摩擦。但讓我們以建設性和非暴力的態度面對,這樣,「在衝突、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而保留了「對雙方有用和有效的一切」[xxii]

我保證教會會盡一切努力,透過積極和創造性的非暴力行動,來協助建立和平201711「促進全人發展部」這個新的機構就要開始運作這個部門會幫助教會以更有效的方法促進「正義、和平、關懷萬物等可貴的善」,同時關心「移民貧困者、生病的人,以及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人、遭監禁和失業者,還有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以及各種形式的奴役和施虐」[xxiii]。這樣的回應,不論是多麼微薄,每一個回應都有助於建立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這就是走向正義與和平的第一步。

結論
    我依傳統,在128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天簽署這份文告。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她的兒子誕生時,天使歌頌天主的光榮,並希望善心的人都能在世享平安參路二14

「我們大家都要得享和平許多人日復一日地藉著小小的舉動建立和平許多人在受苦,然而仍耐心地努力做締造和平的人。[xxiv]」。在這2017年,願我們虔誠且積極地奉獻自己,驅除心中及言語行為中的暴力,成為非暴力的人民,並建立非暴力的團體,能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果我們在祈禱中轉向天主,那麼就沒有不可能的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和平的工匠。」[xxv]

教宗方濟各
2016128
發自梵蒂岡

(台灣明愛會恭譯)








[i] 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
[ii] 保祿六世,第一篇世界和平日文告,19681月。
[iii] “The Legend of the Three Companions”, Fonti Francescane, No. 1469.
[iv] 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07218
[v] 同上。
[vi] 同上。
[vii] 德蕾莎姆姆,諾貝爾和平獎致詞,19791211
[viii] 默想:和平之路,瑪爾大之家小堂(Chapel of the Domus Sanctae Marthae20151119
[ix] 加爾各答的德蕾莎姆姆宣聖典禮講道,201694
[x] 23號。
[xi] 同上。
[xii] 對不同宗教的代表談話,2016113
[xiii] 人類運動的第三次世界大會中的談話,2016115
[xiv] 參看與高加索伊斯蘭教教長及不同宗教團體代表的宗教間會議中致詞,巴庫(Baku)2016102
[xv] 在亞西西的談話,20161020
[xvi] 參閱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90-130號。
[xvii] 同上133194234號。
[xviii] 參閱「核子武器對人類的衝擊」會議文告7號,201412月。
[xix] 《願你受讚頌》通諭,230號。
[xx] 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7號。
[xxi] 參《願你受讚頌》通諭16117138號。
[xxi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號。
[xxiii] 宗座手諭,促進全人發展部2016817
[xxiv] 天皇后喜樂,白冷城,2014525
[xxv]〈呼籲〉,亞西西,20169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